怎樣對待處於反抗期的孩兒
有些父母對孩子進入“第一反抗期”的變化不能理解,沒有把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,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孩子在此時的行爲表現,而認爲孩子變壞了、不乖了,對孩子的行爲橫加指責,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將會産生極爲不利的影響,甚至導致他們的人格偏异。如有的孩子因爲家長過多的干預,就此形成膽怯、畏縮、不敢進取、不能獨立自主;有的變得表面溫順,而內心充滿怨恨、矛盾,總想伺機發泄;還有的孩子對父母非常怨恨,幷且以衝動、拒食、破壞等各種形式來進行反抗。
如何對待進入“第一反抗期”的孩子呢?以下幾點意見可供參考。
1.尊重孩子
兒童萌生自我意識,獨立性就開始增長了,他們在不斷地觀察和模仿,什麽事都想自己做。如他們要自己洗臉、自己穿衣、自己拿筷子吃飯等。隨著獨立性的增長,他們産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,總是不願意讓別人說他們一點不好。雖然他們的動作很不熟練,做起進入“反抗期”
這時期的孩子開始表現得特別不聽話,逆反心理强烈。他們處處要與父母“作對”,大人要他這麽幹而他偏要那麽幹,事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,別人如果要干涉他,他就會發火;他們脾氣頑固、不近情理,嘴裏一說出想要什麽,就非得馬上到手不可,不肯妥協、忍耐和順從;他們好發脾氣、好耍威風,常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,喜歡發號施令,在家裏簡直像個“小皇帝”。他們常常弄得父母束手無策,父母覺得“這小兒變得難管教了”。從心理學角度看,這時孩子已進入了“第一反抗期”。
“第一反抗期”是兒童自我意識迅速成長的表現,也是發展兒童獨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時機,小兒一般從2歲開始進入“第一反抗期”,4歲左右達到高峰。在進入“第一反抗期”之前即2歲之前,來要花費很多時間,做的還不像樣,但是,家長仍應尊重他們,讓他們學著去做,幷且給予鼓勵。千萬不可嫌孩子做得慢或做得不好而埋怨孩子或從中阻攔、包辦代替,這樣會傷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獨立性和自尊心。
2.堅持原則
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會提出一些不應該提出的要求。例如,在上街之前,明明向他講清楚了今天不買玩具,可是一到商店,看到橱窗裏的玩具,他就非要買,不然就又哭又鬧,賴在地上不走。這時,家長必須堅持原則,說話算數,向孩子講清道理,不能依從他,幷且趕快把孩子帶走。儘管他還依依不捨,也無可奈何。使孩子明白事先講定的話應該守信用,無理的要求是不能得逞的。這樣他們就會漸漸地懂得在生活中還有“可以”、“不許”、“應該”等一些概念,是非分明,促進心理健康發展。
3.轉移注意
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力有限,但又不自量力,常常要幹一些他們于不了的事。這時,家長不要打擊他們的積極性,一邊給予表揚,一邊分配他幹另外一件事,幷向他說明“你還小,等長大了就可以做這些事了”。
4.口徑一致
在一個家庭裏,每個成人對孩子的情感是不一致的,教育方法也會有差异。如父母在管教孩子而爺爺、奶奶却要護短,或父母自己的情緒忽冷忽熱,高興起來對孩子親熱非凡,不高興起來把孩子痛駡一頓。孩子年齡小,不知道接受哪個要求才對,而且也會給他們的不合理的願望、需要和壞習慣製造“防空洞”。因此,在一個家庭裏,成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必須口徑一致,否則會使孩子無所適從,也會增加他們情緒上的反抗性和不穩定性。
5.耐心誘導
對孩子的反抗家長不能采取“高壓政策”,要冷靜對待,幷且應該反思一下,爲什麽孩子會産生“逆反心理”的,是因爲家長對孩子不瞭解,受了“委屈”,使他們的獨立願望不能實現,還是因爲家長動輒訓斥打駡,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。只有真正地瞭解他們,耐心誘導,因才施教,才能促進親子間的和諧關係。
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
文/李想
專家/蕭勵健 幼兒教育專家
家有發飆寶貝,動不動就大發雷霆,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。其實,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,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,父母如能對症下藥,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。
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,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。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,經常是手足無措,一旦處理不當,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,事情一發不可收拾,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,長久下來,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。要解決上述難題,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。
‧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
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,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,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。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:尖叫、哭鬧、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、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…等。
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,父母比較方便處理,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,如餐廳、百貨公司、捷運或公車上,那可就不得了,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,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,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。
其實,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,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,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,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。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,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,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。
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,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。惡習1 高聲說話、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,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、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、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
‧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
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,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,在眾目睽睽下,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,無奈他就是不買帳,您愈急他愈故意。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、又哭又叫的孩子呢?以下提供八大法寶,讓您處變不驚、臨危不亂。
●保持耐心
深呼吸,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。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,否則事情會更糟。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,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,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。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:「媽媽知道你很生氣,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,告訴媽媽,你為什麼要生氣?」雖然孩子年紀還小,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,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,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,他也許會有樣學樣,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。
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
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,先下手為強吧!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,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。例如,在餐廳中,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,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,你可以告訴他:「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?看誰第一名!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,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,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,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。
●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
當他準備發怒時,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,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,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,你可以告訴他:「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,你這樣生氣不理人,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!」或者你可以告訴他:「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,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,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?」另外,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,國外近來使用「藝術」來改變孩子的情緒,如聽音樂、畫畫、演奏樂器等。
●讓他自己平靜
長輩的干預愈多,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。孩子鬧情緒,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,爸媽表現得愈在乎,他可能愈是過份,所以,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,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!
●鼓勵他敘述
例如,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,鼓勵他說出:「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,我很不高興!」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,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。
●講道理
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,教他學習尊重別人,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●適度的處罰
可以用適度的處罰,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,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。處罰過後,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,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,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,爸媽還是愛他的。
●使用隔離法
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,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,告訴他:「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,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。」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,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,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,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;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,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,不可能學到教訓。最重要的一點是,您可得隨時注意他,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。
事情結束之後,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,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。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,隨時可能爆發,別太在意,試著微笑面對吧!
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,當孩子發小脾氣時,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,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,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,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,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。
‧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
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,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,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,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,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。
●以身作則
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,身教重於言教。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,噓寒問暖,態度和善有禮,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,在媽媽的耳濡目染,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,客人進門時她會說:「你好!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。」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,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。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、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、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、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…,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。
●制定明確的規則
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,最沒有辦法應付,而那些不確定、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,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。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,如「你看那裏有條界線,不要超過喔。」與其對他說「你要對客人有禮貌」、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」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,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。當然,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,在教導的過程中,獎懲賞罰也就難免。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,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,造成孩子混淆,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。
●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
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,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:「你看,你對爺爺說晚安,爺爺很高興喔」。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,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,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,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。注意,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,也不可拿這些「規矩」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,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、和氣、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。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,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。
●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
為什麼要有禮貌?怎樣才有禮貌?小小孩常會用「問句」表達自己的疑惑,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,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。如果只是敷衍、答非所問,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,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。用孩子懂得、可理解的說法,即使必須重複,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。
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
作者:張瀞文 出處:親子天下
1至3歲學步期,是「人生第一個叛逆期」,全世界兩、三歲孩子的父母,都深為家中那個「天使和惡魔的化身」而困惑苦惱!學步兒「難纏」,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。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?又可以怎麼做,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?
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。爸爸好言相勸無效,有次發火打了她,她當下哇哇大哭,隔天依舊以此為樂。
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,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,他說的飲料是多多,不是柳橙汁。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,給他多多,他又氣得打翻,因為杯子不對!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。
好幾次,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,開心去超市買東西。到了門口,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,既不進店裡,也不回家,什麼都不要,任憑奶奶好話說盡,結局總是大哭一場。
西方「恐怖的兩歲」、東方「三歲小孩,貓狗都嫌」的「名言」,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。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,因為那代表了,或許全世界兩、三歲孩子的父母,都深為家中那個「天使和惡魔的化身」而困惑苦惱!
這個小人兒,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,轉瞬間,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,完全融化,棄械投降。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、大吵大鬧的小孩,怎麼如此的麻煩、難懂,卻又如此的可愛。
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
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「學步兒」。短短兩年間,孩子學會走路、學會說話、學會分辨人我好惡,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:嫉妒、憤怒……。
有人稱學步期是「人生第一個叛逆期」,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;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,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。
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,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,孩子面對的「成長壓力」,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。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。
學步兒之所以「難纏」,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。
發展特徵一: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
研究發現,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。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,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。
小人兒的心中,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:恐懼、害羞、嫉妒等。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,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,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。
根據約翰‧洛斯門(John Rosemond)在《兩歲小霸王》書中的說法,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,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,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。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,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,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,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。這些,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。
父母可以這樣做:
父母可能因為孩子「很難搞」而苦惱,其實孩子也不好過。他絕非「故意」做對,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;他最壞的時候,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。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。
1.抒解他的情緒: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,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,這是他一生對光線、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,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,有時也不知道原因,加上語言能力有限,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。對於孩子的情緒,先不要問理由,而是接受他:「你心情不好喔!」
2.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:孩子有情緒時,不要壓抑,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。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,試著幫他說,幫他重組句子,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:「沒辦法完成拼圖,讓你很生氣,對不對?」
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,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。你對待他的方式,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。
3.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: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,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,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,或試圖控制。引導他說出感覺,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,像是:「媽媽現在不在,不過等她回來,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。」
發展特徵二: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
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,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「活潑自動」或「羞愧懷疑」的關鍵。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「自主」──吃飯、穿衣、大小便等。若無法獨立自主,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、懷疑自我能力。
突然學會走路、說話,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。為了追求獨立自主,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:堅持自己過馬路、自己喝熱湯、拿剪刀剪紙等。
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?可以做什麼用?能夠打破嗎?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,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。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,分辨人我,了解自我地位。
父母可以這樣做:
凡事堅持自己來,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,透過這個過程,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。
1.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: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,如清潔劑、藥品、刀子等,或是珍貴的物品,如水晶、名貴陶瓷等,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。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、觸摸、試驗的東西拿下來,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。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「寶寶的櫃子」裝他的玩具和物品,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。
洛斯門在《兩歲小霸王》一書提醒,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,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,並且向孩子介紹,讓他摸一摸、聞一聞,充分滿足好奇心,再放回原位。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、哪些不能亂拿。
2.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: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,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。
孩子想自己吃飯時,準備易拿握、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,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、滿嘴飯粒、滿手油膩膩的情況。孩子想玩水時,與其禁止,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、怎麼玩。孩子想幫忙家事時,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,分配個碗讓他洗。
3.引導他達成目標: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。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,就必須帶著他做,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。「把袖子拉起來,水龍頭打開,雙手沖濕,壓一次泡泡,手心手背搓搓搓,把泡泡沖乾淨,手擦乾。」更重要的是,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,帶著孩子做,並且樂在其中。
發展特徵三:變得更為倚賴
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:更倚賴。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,可能突然變得黏人、膽小,怕陌生人、怕分離、怕黑或打雷。
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,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,甚至會感到不安全,轉而更倚賴照顧者。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。
另外一個可能是,他的想像力(抽象思考)開始發展。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,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,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。
父母可以這樣做:
對於孩子的倚賴,洛斯門建議:
1.允許孩子黏你:為了學習獨立,孩子必須先接受、處理他的不安全感,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。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。讓他黏你,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;在他需要時抱抱他,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。
2.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:孩子害怕時,不要問他為什麼,因為他說不清楚;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。先接受他的心情:「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。」或認同他的感覺:「我小時候也怕黑喔!」
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。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「嚕嚕」,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,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。
3.穩定的生活作息:《聽,寶寶在說話》一書指出,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。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:何時該做什麼事?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?可預期的生活節奏,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。
發展特徵四:公然挑戰父母,愛說「不要!」
學步期的孩子愛說「不」,因為孩子突然發現,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。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,在小孩心中,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,當他敢挑戰、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,正是「成長」的宣示。
孩子的反抗行為(例如: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、做所有你告訴他「不行」的事、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「我不要」等),都是在測試限度(你的耐心限度、你的規則限度,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)。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,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,會是什麼樣子?
父母可以這樣做:
父母會感到困惑:原先那個快樂、可人的孩子,怎麼變得如此難纏、固執、為所欲為?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,你可以這樣做:
1.欣賞他的勇敢:你的孩子又「長大」了,而且很勇敢!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「欣賞」,不妨採用《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》書中的建議:每一天的結束前,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。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。
2.故意投降:《聽,寶寶在說話》一書建議,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,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,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。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,就讓他穿,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,自動把背心脫掉。
3.轉移注意力:有立即危險的情境,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,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。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,到新的、有趣的事情上。
4.堅持他該有的常規: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、難纏,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。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。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,孩子還不為所動,不妨使用安妮特‧卡斯特尚(Annette‧Kast-Zahn)在《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》書中的建議,使用「壞掉的唱片」這一招: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,不要理會他的反對。讓他知道,你體諒他、接受他,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。
5.好的身教:可喜的是,和「宣示獨立」一起出現的是「社會參照」的運用增加;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,會先看爸媽的反應。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,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,才決定他要怕狗呢,還是趨前去摸摸狗。
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,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。面對又哭又笑、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,「身教」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。
發展特徵五: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
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、所見、所感覺的,「理應」跟他一樣,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。經常遇到的例子是:玩捉迷藏時,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,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。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,以為他喜歡的東西,全世界也都喜歡。
正因如此,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,就會尖叫、生氣、踢、咬、打人。
但是「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」的狀態,也會隨著成長改變。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,孩子三歲時,對父母有「全能迷思」,相信父母無所不能、無所不知。這個時期,也是孩子從「自我中心」過渡到「父母中心」的關鍵時刻。
父母可以這樣做:
這時期,父母有個「艱鉅」的任務: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,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,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。
1.和孩子建立好關係: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。他有危險動作時,盡量用「你可以……」取代「不可以……」。另外,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。孩子開始「盧」時,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。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,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,順利過渡到「父母中心」。
2.固定的「媽媽時間」:洛斯門建議,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,告訴他這是「媽媽時間」,和他一起玩、看書,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。告訴孩子,鈴響的時候,你就必須回去工作。一開始,孩子或許會抗議,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,他很快就會適應。
3.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: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,是因為在生活中,他總是家裡的中心、眾人的焦點。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,多關心彼此一些,先做好夫妻、才做好父母。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,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。
用「體諒」取代「耐心」
當父母需要耐心嗎?這是肯定的。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,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、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。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,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。
更高的境界是,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,以體諒取代耐心。
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,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、小牛變大牛這樣的「連續發展」;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、蝌蚪變青蛙這樣的「階段發展」。毛毛蟲的樣態、食物、生活方式,甚至對世界的理解(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),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。孩子並不是一個「具體而微」的大人,成長不是「量」而是「質」的改變。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,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。
有了體諒,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。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──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。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,得好好管教;有人認為「孩子懂什麼,大一點再教」才是對的;有人說「打就對了」;也有人說,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。
李淑如認為,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,關鍵是「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」。
《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》一書建議父母,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「教養白皮書」,思考「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」「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」。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,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「自己的主張」。書中強調,父母所使用的方法,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。
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,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。所有學步兒的父母(或者所有的父母),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,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,一笑置之。
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、樂於探索、堅持自我、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,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,卻樂此不疲。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,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,卻絲毫沒有退縮,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。
「不要!」、「我不要!」...關於幼兒反抗期
李駱遜(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)
家有兩歲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,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,他搖頭說﹕「不要」;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,他也拒絕﹕「我不要吃」,幾乎要他做什麼,都是以「不要」來回應,或堅持自己的意見、主張,令家長生氣,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?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?要不要好好管教?該如何管教?
由他們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,美國人還將這時期孩子的行為稱為「Trouble two」,就表示這是一個麻煩階段的開始。然而,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。從孩子漸會說話,能以話語表達意念;會走路,擴大行動的範圍;有強烈的好奇心,對凡事都感新奇,都想探索、模仿、了解,因此他的小手、小腳、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。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,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,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,逐漸可以獨立自主,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。此外,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?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?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?什麼是不可以做的?
但是限於知識、能力和經驗的不足,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,並堅持己見,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,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,卻拒絕穿襪子;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,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,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,不肯更換。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,你要往東,他偏要向西,十分不合作,造成父母親的困擾,親子關係亦緊張。
當孩子常常表示「不要」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?是看誰比較厲害,使對方讓步?或強迫孩子服從,使得孩子大哭大鬧?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,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,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。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﹕
1、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,以「我是愛你」、「我是為你好」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。
2、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,以及他想要怎麼做,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。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,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﹕「是不是這樣啊?」多試幾次,了解他的想法。
3、提供一些選擇,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,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,他可能不願意,但告訴他「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。」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,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。
4、當孩子肚子餓了、睏了、生病了、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,要孩子聽話、合作時比較不容易。因此,如需他的合作,最好避開這些情況,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。
5、訂定行為的規則,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,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,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,譬如玩得正起勁,拒絕吃飯時,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,「熊熊的肚子也餓了,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,他吃一口,你吃一口,看誰吃的比較多,就會長高高、壯壯的。」
6、以「我們一起來做」的方式,教他如何做,跟他一起做,鼓勵他自己做,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。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,從「做中學」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。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,他也會過去摸摸、拍拍,此時趁機告訴他﹕「你也好喜歡弟弟呀?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,來,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,像這樣,你看他好舒服唷!謝謝哥哥!」
7、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,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,不要常常變化,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,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,而有安全感,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、刷牙,洗完後換上睡衣,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,或親親他、抱抱他,再留盞小燈睡覺。
當孩子想要自主,想要自己做事時,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,應多鼓勵他嘗試,邀請他一起做,減少阻止他的想法。不可有時鼓勵,有時限制,讓他無所適從,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,急於替他完成,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,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,照顧自己的能力,走向獨立、自主。
如何從容應付幼兒的反抗期
寶寶到了2歲左右,一般就會出現不聽話的現象,這是幼兒發展的必經階段,是寶寶認識到自我,獨立性開始萌芽、生理心理發展正常的重要表現。雖然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正常的,但遇到寶寶不聽話時,還是不知所措。
有幾位媽媽,在寶寶的反抗期經過摸索,找出了一些有效的應對方法。
商量著來
陽陽是個小女孩,2歲以前,陽陽非常乖,父母一直覺得,女孩就是省事,不淘氣,又好帶。可自從陽陽過了2歲以後,就開始越來越不聽話。她學會了說“不”。到了吃飯時間,媽媽說:“陽陽,來吃飯了。”“不吃!”陽陽回答。到了洗澡時間,媽媽說:“趕緊洗澡,洗完澡上床睡覺。”陽陽又是:“我不。”最可氣的是有一次媽媽要帶她去外婆家,臨出門了,就是不穿鞋子,媽媽說:“你要是不去,那就一個人在家了,行嗎?”“不行!”陽陽媽媽氣得不知如何是好,來強硬的,孩子哭一場,大人也生氣,可如果不來硬的,又如何制服這個小傢夥呢?
應對措施:
2歲的陽陽,不再總聽大人的話,她有了自己的想法,因此,遇事要和她商量,把她當作一個小大人看待。說話時,要注意不能強制要求她做什麽,而要給她選擇的機會——
1.寶寶經常是吃飯時間到了,卻怎麽叫也不吃,這時,媽媽可以端著飯碗故意讓她看看,寶寶一看到媽媽碗中的飯菜,會勾起吃飯的欲望,於是放下手中的玩具就跟媽媽一起去吃了。
2.有時到了洗澡的時間,寶寶就是不去洗。這時媽媽可以找出幾件戲水的玩具,放在澡盆裏,讓寶寶看看。寶寶一看到玩具,就來了興致,在洗澡間裏玩起來,媽媽借機在澡盆中放上水,讓她一邊玩,一邊在水中洗澡。
3.要出門的時候,媽媽不要跟寶寶說“再不出去你就一個人在家”之類的話,而是問寶寶:“你穿哪雙鞋子,是這雙白色的皮鞋還是粉色的旅遊鞋。”這時寶寶的注意力在選擇穿哪雙鞋上了。
注意力轉移法
天宇有20個月了,以前一直是個情緒快樂的可愛寶寶。可是最近1個月來,他總愛發脾氣,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,不然就哭鬧得沒完沒了。有一次,媽媽給他洗澡,洗完後,水有些涼了,媽媽要天宇起來穿衣服,可天宇只顧玩水,就是不起來。說了幾次也沒用,媽媽急了,硬是把他從水中抱出來。天宇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,哭得氣都接不上來,足足哭了20分鐘。吵得鄰居都來敲門,問天宇出了什麽事。有了這次教訓以後,天宇媽開始研究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。面對這些難題,天宇媽媽發現只要掌握方法,就不是難事了。
應對措施:
寶寶一般喜歡玩水,所以抱他出來時,他不高興。這時,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往往比強硬態度更有效——
1.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移的,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,媽媽拿一件好玩的玩具讓他看,但不要是水中能玩的。寶寶看到另外的玩具,也想要,這時媽媽就借機讓他先出來,到床上再玩。
2.告訴寶寶,快點洗完,媽媽獎勵一朵小紅花,得小紅花的寶寶,都是做得好的乖寶寶。
3.對寶寶說:“如果聽媽媽的話,洗完就出來,媽媽給講故事,如果洗得時間長了,就沒時間講了。”
做個旁觀者
樂樂2歲生日的時候,小姨送給他一套積木。這套積木顔色鮮豔,有各種形狀,寶寶的手也得抓得握。自從有了這套玩具以後,樂樂就喜歡上了。每天一睜眼,就拿著積木盒子對媽媽說:“打開,玩!”於是媽媽幫他打開,讓他自己玩。樂樂總是瞎玩一氣,往上壘積木,卻把小塊放底下,剛壘到第3層,積木就倒了。媽媽看他實在著急,就告訴他:“把大塊放在底下,小塊放上面。”樂樂反而生氣了,把積木一推,不玩了。有時,自己壘不上,就又生氣又發脾氣,把積木使勁往地上、牆上扔。家裏人都覺得,樂樂的脾氣怎麽這麽壞,不虛心還沒有耐性,總這樣下去長大能幹成什麽事?
應對措施:
這麽小的孩子,不用擔心他的虛心和耐性,這只是反抗期的典型表現,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。積木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玩具,對小孩子可就不一樣了。他需要不斷嘗試、學習,才能掌握正確的玩法——
1.做寶寶的玩伴。寶寶玩積木的時候,和寶寶一起玩,不要硬去糾正他的錯誤方法,只是讓寶寶看到你怎麽玩,寶寶的模仿力很強,看幾次就會了。在玩的過程中,有時寶寶玩不好,你也可以借機幫助他。
2.指導方法要得當。這個時期的寶寶,不能硬叫他聽你的,而要耐心地對他說:“你看看,要是把大塊的放底下是不是更好一點,樓就不會塌了?”引導寶寶嘗試。如果寶寶不聽,也不要緊,沒必要非要寶寶按照你的要求做,自己玩最終他也一樣會找到正確的方法。
3.及時鼓勵。有時寶寶拿出個幾個長條形的積木當火車,或者用半圓形拼成一個太陽,這時家長要及時鼓勵,讓他有自信心。
4.先從簡單的玩起。比如壘不好高樓,可以先搭一座橋,蓋個小房子等等,只需三四塊積木就能完成,讓寶寶從中感到成就感。慢慢就會有興趣,有困難也不會起急了。
給個實踐機會
一個休息日,蕊蕊的媽媽正在用手洗襪子。蕊蕊上衛生間,看見了,蹲在媽媽身邊不走了,把小手也放在盆裏,洗起來。媽媽擔心她衣服沒洗了,水倒灑一身。於是,勸她和爸爸出去玩。蕊蕊怎麽叫也不動,就是要和媽媽一起洗衣服。
應對措施:
在大人看來,洗衣服是家務勞動,在小孩子看來,這是有趣的遊戲,看著許多泡泡在水中越洗越多,他們覺得非常好玩——
1.父母應當尊重寶寶,給寶寶學習和鍛煉的機會。比如,可以給寶寶一個小盆,一塊手絹,讓他自己洗洗看。在洗的過程中,媽媽要教他先沾濕手絹,塗上肥皂,兩隻手握住、揉搓等等, 使寶寶在玩中鍛煉動手能力。
2.寶寶的皮膚嬌嫩,當洗完後,讓寶寶用清水洗淨雙手,然後把手絹晾起來。
3.在洗的過程中,寶寶的衣服容易弄濕。這時可以在洗之前,把寶寶的袖子往上捋一捋,提醒寶寶不要把水灑到身上,這樣就不容易弄濕衣服了。
有事可做
都都2歲多了,媽媽發現他現在變得不聽話了。以前父母說什麽是什麽,現在可好,你說東他就說西;你說不讓他動的東西,他非要碰一碰;你說讓他把水果吃完,他偏一口不動。一個下雨天,都都和媽媽都在家裏。在屋裏呆的時間長了,都都不幹了,非要出去玩。媽媽說:“你看,外面下著雨,怎麽出去?”“不行,就要出去,就要出去!”“出去容易淋感冒,還是不出去。爸爸新給你買的車呢?”“不玩,就出去。走!走!”說著就拽起媽媽的手,拉著往外走。
應對措施:
在家中呆得久了,小孩子會感到沒興趣,所以鬧著要出去——
1.如果雨實在太大,就抱著寶寶到窗前,讓他看看雨,聽聽雨的聲音,看看窗外的景象。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,孩子也就不再鬧著要出去了。
2.孩子感到無趣,才想出去玩,這時媽媽要想一些好玩的遊戲,讓寶寶玩。比如,可以讓小動物們坐成一圈,和寶寶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,寶寶會認爲所有的小動物都和他一起玩,因此會感到很快樂。
3.如果雨很小,不妨就帶寶寶出去,撐把傘,讓他呼吸雨中的新鮮空氣,體驗一下下雨的感覺。
總之,對付這一時期的小淘氣,成人要用智慧戰勝他們,而非強制與武力。
聰明媽媽4應對策略
方法1、該出手時就出手
當你在寶寶那裏碰了一鼻子灰的時候,不要太惱,也不要和孩子鬧對立,聰明的就采取回避的措施,當孩子想做好可又完不成的時候,他自然會回過頭來向他聰明的媽媽求教,這時候你就可以幫助他了,引導他向困難挑戰。成功之後,你可以誇誇孩子能幹,這時候孩子自主能力不僅會高漲,他同時也明白適當的時候請媽媽幫助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。
方法2、尊重小傢夥自己的意願
反抗期,是孩子向你表示“我長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了”。無論是穿衣服,還是穿鞋子,還是玩游戲都想獨自完成,對此家長要有思想準備,如果孩子對你的幫助說“不”,那就尊重小傢夥自己意願,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。
方法3、堅持你的原則
面對反抗期的小寶寶,你一方面要尊重小傢夥的意願,另一方面大人的原則性也不能喪失。例如,上街前,你同小傢夥講好,不買東西,可是一路過玩具店,他就走不動了,非要你給他買一個自動小汽車。這時候你可不能心軟,給他講明道理,幷將他及時帶走。幾次之後,小傢夥就會明白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哭鬧可以得逞的,在生活裏還有很多“不可以”、“不行”。
方法4、轉移注意力
處在反抗期的孩子,幷不瞭解自己的能力,所以常常會做一些他們幹不了的事情讓你哭笑不得,你不妨表揚他能幹,另外分派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,轉移他的注意力。
面對寶寶的反抗期的錯誤態度
錯誤1、以粗暴對待粗暴
這種態度最可怕,你如果認爲孩子翅膀還沒有硬就這麽不聽話,不明就理以粗暴對待粗暴,這樣很容易傷害小小孩的自尊,逐漸失去學習成長的熱情。另外你的這種粗暴的態度還會影響與孩子的親子溝通,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依賴和安全感。
錯誤2、放任和溺愛
雖然不能用粗暴對待孩子的反抗,但是放任和溺愛也是不可取的。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向你提出的“媽媽我要買這個”、“媽媽我還想要吃那個”這樣的物質要求時,你就必須認真思考幷加以限制了。若是你總是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,那他很快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,讓你覺得更加頭痛。
錯誤3、限制孩子的發展
孩子因爲能力有限,自己處理日常生活時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。你不能因此包辦代替,這樣只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,變得順從和依賴,缺乏自立能力。
引用:
http://www.babyhome.com.tw/mboard.php?op=d&sID=3303996&bid=20&r=5&page=1